4月12日19时,“智能化方法:如何用大数据助力法学研究与写作”主题学术讲座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泰楼模拟法庭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品新教授担任主讲人,我院院长胡向阳教授担任主持人,我院党委书记张志刚、副院长董邦俊教授、刑法学系副主任丁友勤副教授、法庭科学系副主任刘建华副教授出席,我院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两百余人现场聆听。 讲座伊始,胡向阳院长对主讲人刘品新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感谢刘品新教授一直以来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帮助与支持,并简要介绍了刘品新教授的任职经历、研究方向和成果。 接下来,刘品新教授从三个部分展开了本次讲座。在第一部分,刘品新教授从数字法学的发展背景出发,指出数字法学是“法律+科技”建设的新赛道,发展数字法学等新兴学科是大势所趋,并指出目前数字法学研究遭遇瓶颈,需从数字法学竞技的历史起点与原理进行启发。在第二部分,刘品新教授以所办案件为例,讲解了如何利用专门工具进行电子证据搜索,强调数字法学研究的是智能化办案或办案中智能化现象,而不是机器替代人类办案。再围绕“数据”、“算法”、“理念”三个关键词阐述数字法的交叉研究范式,从海量数据到算法(数据)模型,再到人机耦合下的“机器+人工两步法”,掌握智能化的研究方法可使数字法学研究事半功倍。刘品新教授以其课题内容为例,在面对肉眼不可读的数据资源时,使用“关键词+正则表达式”的智能化方法进行搜索可化繁为简、取得明显效果。在第三部分,刘品新教授从数字法学以数据为关注之点、线、面出发,对未来数字法学的研究与发展给出建议:以方法论改进,撬动数字法学研究;以智能化研究,拓展数字法研究疆域。并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法学的基础是方法创新。以智能化方法为钥匙,直面“具体领域大数据--智能化算法模型--人机协同制度”的三维构造进行知识创新,能够帮助我们尽快走出“盲人摸象”的困境。 进入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在听完刘品新教授的分享后受益匪浅,并针对此次讲座的内容向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之处。有同学问及正则表达式是否适用于裁判文书的上下文语境信息,也有同学提出了智能化方法是否会导致算法歧视的问题。刘品新教授对上述问题一一热情解答,现场讨论氛围浓厚。 最后,胡向阳院长再次对刘品新教授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并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本次讲座立足数字法学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核心要义,极具启发性和前瞻性,通过本次讲座更深入地了解到数字化方法对法学研究的益处,为同学们进行法学研究与写作提供了新角度和新思路。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专题讲座进一步了解数字方法论,为学术研究注入新的生产力。也期待未来能开展更多与数据法学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与课程设计,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智能化思维。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内容丰富,传播了前沿的学术思想与优秀的学术成果,不仅加深了刑司学子对法学研究中智能化方法的认识,而且为师生拓宽科研视野、深化科研交流搭建了优质平台。对于鼓励学子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具有重要作用。
|